「這其實是用建築設計包裝的生命教育」
這個暑假有榮幸受到Zoe的邀約到金山驛境辦一場兒童建築營。
每天2小時,共三天。
因為是在馬場,
會有其他課程的老師帶他們洗馬、餵馬、騎馬。
於是決定以「馬」為切入點,
設計一場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建築設計課程。

自我介紹
:是關於你希望別人怎麼稱呼你。
一開始同學開玩笑自稱:
Guava1號、 Microsoft旦旦……
他們怎麼介紹,我們絕對認真尊重他們的選擇,
( 有的學生被自己的玩笑話叫到最後,自己不好意思改回本名 )
( 有的改取自己覺得更好玩的名子 )
而我們絕對尊重學生說出來的每句話跟選擇,
這樣他們才有機會正視自己說出來的每句話跟選擇,
以及重新認識自己。

台上演說
:台上的呈現是自我展現的舞台。
台下拍手
:台下的支持是一起進步的力量。
觀察到多數同學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展現話語權,
上台扭扭捏捏一分鐘都待不住。於是我們對同學提問:
「聽說你們是很好的朋友,那為什麼要互相牽制而不是互相幫助?」
依據這個現象,
我們將課程形式從分組發表,調整為:
a.每個人都要上台發表。去體會台上台下的感受。
b.台下的同學要拍手表達對台上同學的支持。
c.台下的同學要針對台上同學的想法提出反饋。
讓同學可以體會「形式」V.S.「內涵」的差異,
我們讓他們自行決定「拍手的形式」,
而他們很有創意的選擇了用「無聲的錯手海帶」。


要為馬做設計,就必須了解馬,
就像為一個人好,
不能只從自己的一廂情願出發。
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
透過設計的提問交互討論,
他們就會認識到:
a.馬很容易受驚嚇,所以要設計洗馬的機器不會跟洗車的機器一樣。
b.馬的體重平均600公斤要怎麼抬起來。
c.馬的眼睛的色域跟人類不一樣,看到的號誌會是什麼樣子。
d.馬會游泳,但鼻子無法閉起來。
e.馬吃的食物不同、糞便的成分不同、糞便再利用的再製品也會不同。
諸如此類,透過為平常相對不熟悉的物種做設計,
去習得:
A. 主動獲取知識
B. 如何利用知識
C. 知識 V.S. 創作 V.S. 價值觀
D. 美感、力學、經濟學 …… ( 這次來不及探討 )









最後真的很開心,
每個孩子在這麼短時間內,
完成「階段性作品」,
並且上台講解自己的作品。
畢竟時間有限,
這種概念性階段成果,
雖然充滿了各種趣味或發展性,
但因為無法一眼看出來,
這階段的青少年可能會覺得很難很有自信的跟人分享。
所以,我們來看看dyson的prototype,
一切都是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