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設計師就像找伴侶,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
會想寫這系列文章,
是因為過往的設計經歷都是接觸財團法人,
但隨著年紀漸長,
自己的同學朋友也開始進入成家的階段,
與團隊成員幾番諮詢後,
決定整理一系列的提問,
分享獨立接小住宅案的心得與建議。
Q 1 : 滿心期待的「你」,確定「你們」準備好要建構一個家了嗎 ?
這個提問的主因是:
台灣目前的薪資結構下,很多人成家會動用父母的金援或資產,所以父母的意見也會影響家的想像。
分享案例 A:
【一對育有二子的年輕夫妻來找我們整修老宅。】
住宅基本資料:
【台北市的精華地段,離捷運近,室內兩層約一百坪。】
家戶人口:
【年輕夫妻 + 2子(一歲+3個月)、男方未娶妻的弟弟(小叔)、偶爾來台北的老父母(公公+婆婆)。】
一開始給的資訊如下 :
丈夫 :
「我老婆決定就好,都是她一人在家帶小孩,空間以她意見為主。」
太太 :
「因為我一個人要帶兩個孩子,我希望主要的煮飯洗衣空間都能沒有遮蔽的看到小孩子,兼顧它們的安全。」
小叔 :
「大嫂決定就好,我只要一個獨立的房間可以打電動就好。」
公婆 :
「年輕人決定就好,我們都住南部,一年上來一兩次。」
以上資訊是否可以斷定這應該是一個以新婚夫婦家庭為主體的設計案?
這樣想就太天真了,什麼都可以的極端就是什麼都不可以。
隨著設計討論的推進,我們團隊很快發現家庭成員間其實對這個家的建構是沒有共識的。
跡象一 :
【公公對於所有前置作業都抗拒,包含丈量尺寸跟檢查結構屋況的中性評估。】
跡象二 :
【公公既不表示意見,卻也否決所有其他人的意見。】這就是問男女朋友吃什麼?他說隨便,你還真當隨便就鼠定了。
經驗法則 : 這之中一定有「人的問題」要先釐清,才能討論「設計的問題」。
畢竟「房子是生活的容器,生活才是主體。」
雖然我也很想當一個,只管設計美美外殼就快速收錢的設計師,不要多管閒事XD
但身為設計師看著老宅的現況就是 : 100坪的兩層樓,小家庭一家四口卻只能擠在三坪大的房間,媽媽去做菜的時候動線複雜還要擔心小孩摔傷撞到,洗衣服晾衣服的加蓋角落像是表演特技。於心不忍ㄟ。
但身為設計師看著老宅的現況就是 : 100坪的兩層樓,小家庭一家四口卻只能擠在三坪大的房間,媽媽去做菜的時候動線複雜還要擔心小孩摔傷撞到,洗衣服晾衣服的加蓋角落像是表演特技。於心不忍ㄟ
由於過程中,
家庭成員都是 交給妻子「全權溝通、聯繫、轉達」,這種都交給媳婦處理的都依她的意見,其實不能有意見會讓事情無法推進。
我們經驗上更有效的方式,
是約一個全家都有空的周末,大家一起面對面討論。
( 畢竟除了是幾百萬的開銷,更是一個對夢想生活的建構。 )
討論的是設計,每個人說出的卻是自己藏在心底的衝突與矛盾。
公公只想堅持自己想要的,即便那不利於幼兒的照護及風險,他們也幾乎不住在這裡。
婆婆習慣順著公公的意願,不斷說著年輕人忍忍就過去了。
丈夫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老婆其實對生活沒有任何決定權,承受著壓力又要以和為貴。雖然好像家庭諮商的過程很精彩,但基於隱私,家庭的恩怨情仇就不陳述了。
故事的最後,這個設計案就沒有設計了XD。
家庭的諮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孩子的成長卻不能等。
最後丈夫決定為了兩個幼兒的成長,
先用租屋的方式搬到更適合幼兒成長的環境,再慢慢溝通家庭問題。
公公的頑強,其實是心中也有著對老家與對應情感的斷捨離還沒走完。
我們的團隊也很開心收到他們的感謝,
讓他們意識到如果貿然為了表面和諧而勉強裝修,
那結果也不會是他們真正的需求。雖然還沒進入正式設計環節 ( 設計師表示手很癢,很想做設計我忍!!!,)